刘诗颖
刘诗颖:花期已至 东京绽放
「赛前我也想过如果站在最高领奖台上,我应该怎么办,要用什么动作去庆祝。」2021年的夏天,当刘诗颖登上东京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时,她并未如预想那样去庆祝这场胜利,只是将金牌举起,对着镜头露出灿烂的笑容。花开有期,花期不同;这一晚,是属于这位山东姑娘的绽放时刻。
一掷定金
「一枪如电,气贯长虹」是许多媒体在东京奥运会时对刘诗颖的评价。2021年8月6日晚,东京奥运会女子标枪决赛,最后一位出场的刘诗颖第一枪出手,成绩显示:66.34米!
虽然在赛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刘诗颖也未能预料,这一枪会划出整个赛季成千次投掷中最特别的那道弧线,帮助自己锁定胜局,谱写中国女子标枪的新历史。
在主管教练郭庆仙看来,东京奥运会刘诗颖能够一枪致胜,并非意料之外,而是常年高标准要求累积的结果。“第一枪往往是运动员体力、心理状态最好的时候。我们长年的训练,对标枪队员最多的要求就是要把握好前三枪,特别是第一枪要尽最大的努力,接近或者超越自己的最好水平。因为第一枪投出好成绩往往会给对手带来无形的压力,对她们也是一种干扰。”
在东京奥运会比赛之前,郭庆仙告诉刘诗颖,这次比赛第一要为国家荣誉而战,第二要尽情享受比赛,第三要做好自己。“我想在场上展现中国标枪运动员的精气神,克服困难,不畏强手。”这是刘诗颖赛前对自己的要求。赛场上,尽管伤病再度引起不适,刘诗颖也依然在镜头前展现活力与微笑。或许,正是这份自信,帮助刘诗颖一锤定音,赢得冠军。
好的技术是通往成功的敲门砖
2021赛季,各国选手都为了东京厉兵秣马,期待奥运赛场的强强对话;其中女子标枪选手的表现尤为抢眼。5月,波兰女将安德烈恰克掷出71.40米,创造该项目世界历史第三好成绩。一周后,德国名将胡松掷出69.19米,刷新个人最佳。临近东京奥运会开幕前,马隆又以67.40米创造美国国家纪录。
这些亮眼的成绩给世界田坛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却并未给刘诗颖和郭庆仙造成较大的影响。
“在佳绩频出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树立好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郭庆仙说,“这些成绩出来的时候,我也会想我们又多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但我认为对于运动员来说,在同场竞技中发挥出高水平才能真正体现实力。我一直对诗颖怀抱很大的希望,我相信我们的技术水平。”
持枪、助跑、交叉步、最后用力……东京奥运会第一掷,刘诗颖将教练部署的技术动作一一完成。这套出色的技术发挥,是郭庆仙认为刘诗颖夺冠的关键因素。
在郭庆仙看来,高水平运动员都是有天赋的,身上都有可以打磨的潜质。刘诗颖最大的潜质之一就是「爆发力」。作为一名标枪选手,从助跑到投枪,刘诗颖每一步的衔接都非常流畅,这份流畅的衔接使得她与标枪最后用力完美组合。加之刘诗颖出色的爆发力,最后的出枪速度会更快,标枪空中飞行时间也随之增加,投掷距离自然更远。
正是这套日复一日不断精进的技术,让郭庆仙相信弟子在比赛中能够不畏强敌,完成好每一次大考。同时,这也给予刘诗颖充分的信心,让她在比赛中更加专注于自我,“我觉得国外高水平选手成绩固然很好,但赛场上我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我最不能接受是自己面对困难退缩的想法。”
迈向成熟运动员的一大步
2017年5月,国际田联世界挑战赛川崎站,刘诗颖以66.47米打破亚洲纪录。2018年5月,国际田联世界挑战赛大阪站,刘诗颖以67.12米刷新PB夺冠;同年8月,雅加达亚运会,她以66.09米斩获冠军。2019年,势头良好的刘诗颖却在多哈田径亚锦赛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挑战。
这一年4月,随队征战第23届亚洲田径锦标赛的刘诗颖,在抵达多哈后不慎感染气胸。经过一番检查,教练组做出决定:放弃比赛,立即手术。
“当我躺在病床上,麻药进来的时候,我就失去知觉了,没有意识,仿佛进入了一个「白色时空」。”时隔3年,回忆起当时的画面,许多细节刘诗颖依然记得,“当我醒来的时候,感觉自己像重生了一样。”
术后,刘诗颖突然意识到,标枪这件事已经深深刻在了她的骨子里。躺在病床上,刘诗颖仍在思考投掷的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经历这番劫难,刘诗颖开始转变了竞技心态:比起以前总是执着于追求每场比赛的成绩;现在她逐渐打开自己,去享受比赛过程,去接受不同的结果。
“当自己心态平和以后,我觉得好像拥有了更多的能量支撑,可以去接受自己的每一个瞬间。每场比赛,反而能够更加激发自我、展现自己。我希望之后每一次留在赛场的都是更精彩的画面。”刘诗颖说。怀抱这种心态,5个月后,刚刚伤愈复出的刘诗颖在多哈世界田径锦标赛中掷出65.88米的赛季最佳,斩获银牌。
有人说,时间一定会把我们生命中的碎屑带走、漂远,而把真正重要的事物和感情,替我们留下和保存。在竞技之路上,刘诗颖与自己和解,去尽情感受着标枪带来的一切。
18载师徒情
2022年,已经是郭庆仙和刘诗颖师徒携手的第18个年头。从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蜕变成奥运冠军,郭庆仙见证了刘诗颖的一路成长,“我觉得我和诗颖之间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不离不弃,对彼此充满信心。”
「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作为运动员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运动水平」是郭庆仙长期以来一直教导队员最重要的两点。在郭庆仙眼中,刘诗颖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来源于她个人的付出、积淀、修为和品德。而在刘诗颖心中,正是从小跟随教练培养正确的世界观、思维方式,让自己在生活、训练中都少走了很多弯路,职业生涯更加顺畅。
竞技道路上,教练员对运动员技术理念的指导、训练比赛的把控在大赛前夕尤为重要。2020年,当刘诗颖为东京奥运会做了充足准备之时,却收到了奥运会延期的消息,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像撒了气的皮球,“我没有比赛去证明自己了。”
和运动员一样,奥运会延期对教练员来说也是困难课题。郭庆仙和团队不断地鼓励刘诗颖和其他队员,做好一切准备,应对挑战。
迈入2021赛季的冬训,刘诗颖练得不错;本想在开春有所表现的她,却在第一场室外赛就遭遇肋间肌旧伤复发,一度影响正常训练和比赛。出发东京前,刘诗颖的赛季最好成绩只有64.56米。
赛前的3个月,郭庆仙针对刘诗颖的状态有计划地进行调整,“我一直跟诗颖重复「没关系,我们还来得及」。我跟她说只有彻底得把伤养好,后面我们才能去拼;如果伤养不好,我们盲目的着急去拼,就什么都没有了。”
经历2019年的重生,迈过2020年的坎坷,日益成熟的刘诗颖听从教练的安排,治疗伤病,放平心态,努力解决训练中存在的问题。7月30日,出发东京前的最后一堂课,让郭庆仙心里终于有底了。这堂课上,刘诗颖的竞技状态已经达到了教练组的预期。郭庆仙说,“到东京,我们能做的就是放手一搏。”7天后,刘诗颖以66.34米的成绩折桂,郭庆仙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金牌教练。
“我从心里面其实是非常感谢教练的,能够在体育生涯里遇到这样一位优秀的教练,我觉得自己是被幸运关照的人。”刘诗颖说。
30年的传承
“我们是冠军!我们是冠军!我们做到了!”2021年8月6日,看到刘诗颖夺得冠军,体能师陈洋和周围人一起欢呼起来。1991年,在东京举行的第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中国姑娘徐德妹一掷定乾坤,以68.78米的成绩为中国田径收获首个女子标枪世界冠军。30年后,同样在东京,刘诗颖为中国田径赢得了首枚奥运会女子标枪金牌。赛后采访,刘诗颖展望未来,“我希望以后中国也可以成为标枪大国。”
“在这五年的漫长等待中,我们以勇敢的胸膛面对逆境,面对重重困境与挑战,我们都应该感谢那个不妥协、不放弃的自己。”见证刘诗颖夺冠,陈洋如此感叹。2017年,迈入东京周期,为了进一步落实科技备战、科学备战的方针要求,中国田径协会招纳更多体能、科研优秀人才,与队伍组建复合型团队,助力优秀运动员成长。陈洋也在此时正式加入刘诗颖团队,成为体能保障的负责人。
随队5年,陈洋记录着刘诗颖在体能训练中的进步。“我们在人体动力链做工方式符合专项特征的原则上采用大量数据分析来改善诗颖存在的不足,设计结合专项特点,有针对性的挖掘个人潜力,在制定训练计划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及区别对待。”
回顾东京奥运备战周期,刘诗颖的成功离不开强大团队间的通力配合。备战伊始,按照复合型团队的配置,除了体能师陈洋,中国田径协会还为其组建了系统的管理服务保障团队,其中包括:投掷队委会主任杨继敏、副主任赵怡雯、领队郭彦君;教练郭庆仙、顾问张伟、体能师陈洋、队医贾学一、邢信伟……等等。团队成员的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加上协会整个备战保障部门的支持助力,让刘诗颖在训练、竞赛、生活等方面除去后顾之忧。刘诗颖感谢这些围绕她身边的人们,她希望带着这份「感恩的心」继续前行。
近一年过去,回看东京赛场,刘诗颖觉得稍微有些遗憾:尽管获得了奥运金牌,但并未在成绩上达到自己满意的远度, 还没有到达自己的极限。“走下领奖台,又是新的开始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将来。”在刘诗颖心中,依然有一个尚未完成的目标,鞭策着她继续乘风破浪。岁月如歌,我们静待属于刘诗颖的下一个花期。(来源:中国田径协会)